• 索引号: 11370100004188952K/2024-00161 组配分类: 部门计划及总结
  • 成文日期: 2024-09-30 发布日期: 2024-09-30
  • 发布机构: 济南市城乡水务局
  • 标题: 2024年全市城乡水务工作要点
  • 发文字号:
2024年全市城乡水务工作要点
信息来源:济南市城乡水务局 浏览次数: 字体:【 分享: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是加快建设“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的重要一年,也是全市水务系统再谋新篇、再启新程,再立新功的奋进之年。2024年全市水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全面贯彻“四水四定”原则,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项目深化年”为总牵引,统筹抓好项目建设与安全生产,统筹把握泉水保护与城乡发展,统筹建立项目化管理与责任化落实工作机制,以现代水网建设服务支撑新质生产力为主线,强化台账式管理、项目化推进,突出重点、讲求细节、压实责任、形成闭环,全面推动促进“水资源承载更加有力、水安全保障更加可靠、水民生服务更加主动、水环境品质更加健康、水生态系统更加和谐、水文化底蕴更加彰显、水经济发展更加繁荣、水行政执法更加规范、水平台运行更加智能、水改革创新更加精准”“十水综治”,奋力开创新时代全市水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一、加快建设市级现代水网示范区,保障水资源供给与需求动态平衡,促进水资源承载更加有力。

1.提高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加快济南太平水库工程建设,依法依规完成土地征收、施工招标等工作,争取9月份水库库区工程进场施工。完成玉清湖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治理水库大坝病险,提高供水保障能力。推进邢家渡一级沉沙池恢复改造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可研批复、用地预审和选址意见书、生态红线不可避让论证等工作。加快推进新建马头山水库、武庄水库续建等水源工程,6月底前马头山水库开工建设,年底前力争武庄水库开工建设。基本完成商河县徒骇河故道拦蓄工程,提高流域雨洪资源利用能力。

2.提高水资源统筹协调能力。全面完成东部城区四库连通调水工程,基本建成黄河水、长江水、当地地表水联合调度的水网系统,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区供水保障能力。开工建设田山灌区与济平干渠连通工程扩建项目,充分挖掘田山灌区作为战略备用水源的供水能力,提高供水系统可靠性,增强特大干旱、持续干旱、突发水安全事件应对能力。密切关注南水北调东线后续工程规划建设情况,积极争取对我市最优路线,谋划配套工程建设。

3.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相关规划、项目建设布局和取水许可水资源论证,强化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刚性约束,继续开展园区规划水资源论证和区域评估工作。做好2023—2024年度客水调引工作。完成2024年度水源地安全达标建设。做好重点河湖调度和调水工程标准化创建,切实做好用水统计调查工作。全面落实《济南市水平衡测试管理办法》,督促指导用水单位开展水平衡测试,强化论证和结果运用。积极推进合同节水管理,探索建立节水产业联盟。做好节水载体的申报和推荐,力争2024年底我市黄河流域高校全部创建为省级节水型高校。开展节水载体创建,进行表彰并给与资金奖励,发挥节水载体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推深做实水利监督检查,狠抓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促进水安全保障更加可靠。

1.加快推进城市内涝治理工程。按照“上拦、中疏、下泄”的治理思路,积极开展中心城区内涝治理。5月底前,完成生产路、七贤庄等34处道路积水点治理,保障汛期群众出行安全。实施千佛山、莲花山等山体拦蓄工程建设,拦蓄上游洪水,减轻城市防洪压力。加强雨水管网检修,及时修复破损等问题;汛前开展雨水管线清淤疏浚,保持雨水收集能力。推进西圩子壕、西泺河等20条河道综合治理,消除雨洪水下泄“中梗阻”情况,缓解城市内涝问题。

2.消除水利工程病险隐患。实施钢城区黄崖水库、桑梓峪水库等8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主汛前完成主体工程。完成田家林、道洼等100座病险塘坝保安全加固工程,推进吴家林、长沟等71座病险塘坝除险加固工程前期工作,确保2025年主汛前完成塘坝保安全加固治理任务。继续实施商河县土马河、起步区大寺河等河道治理工程,启动钢城区辛庄河及长清区北大沙河(武庄水库至金山铺桥段)、(石店桥至崮云湖段)等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提高河道防洪能力。完成锦绣川水库、大冶水库水毁工程修复,补齐水利工程短板弱项,夯实洪涝灾害防御基础。继续实施2024年度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

3.强化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编制完善水库、河道防御洪水方案、超标准洪水防御预案以及蓄滞洪区运用方案,做好防洪除涝顶层设计。组织开展市级水旱灾害防御演练和培训,进一步提高各级工作人员实战能力,确保突发险情灾情时快速响应、及时到位、高效救援。完成市级水旱灾害防御物资仓库选址,协调推进仓库建设。加强基层水旱灾害防御物资储备,按标准补齐麻袋、铁锹等易耗品,保证工程抢险需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加强调研和信息报送,科学研判旱情发展趋势,为春灌工作提供水源保障。强化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不断提升工程抗旱能力。

4.强化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落实标准化管理工程三年建设计划(2022—2024年),全面推进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建设,启动南水北调东线一期东湖水库输水工程、田山引黄工程(现有工程)的标准化管理创建工作,力争乔店水库通过部级标准化管理工程评价。实施小清河城区段一体化养护项目,修订、印发玉符河及长平滩区护城堤工程管护和运行管理考核办法,进一步规范监管,提升工程管养水平。强化各类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与运行管理,保障工程安全运行。

5.强化安全生产管理。深化水务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六项机制”建设。充分汲取事故教训,强化安全生产“三管三必须”和“一岗双责”的监管原则,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清单,进一步加强水务各专业监管力度,加大安全生产执法力度,严厉处罚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积极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认真开展安全生产业务教育和培训,提高监管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的能力和水平;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突出重点项目、危大工程,采取“四不两直”方式,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和隐患排查,坚决遏制和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牢固树立和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继续加强平安建设, 推进水务行业领域常态化扫黑除恶工作走深走实。

6.强化水务监督工作。进一步健全水利监督工作管理体制,完善监督工作协调机制,强化水务监督工作的组织领导,有序开展专项监督检查,认真抓好督查反馈问题的整改落实,实现闭环管理,集中力量消除各类风险隐患。逐步充实水务监督专家库力量,保障监督工作经费,加强监督专家业务培训,提高监督工作水平。

三、立足“主动发现、主动处置”,持续提升“获得用水”服务质效,促进水民生服务更加主动。

1.提高城市供水服务能力。完成党家水厂、济钢水厂项目立项、征地、初步设计。结合片区市政道路建设,新建配套供水管线93公里。建立健全泉水直饮工程企业运营组织体系,推进既有小区泉水直饮工程配套建设,启动公共场所及企事业单位泉水直饮工程配套,开工建设市民泉水直饮工程55处,新增覆盖30万人。

2.提高农村供水保障能力。落实《济南市农村供水保障工作实施方案》,完成农村供水水质提升行动、实施稳定水源工程、完善配套水厂工程、加快推进管网改造、健全长效机制等10大任务。全力打通农村供水“最后一公里”,推动实现规模化供水覆盖人口比例达到95%。大力实施农村供水“10个100%”行动,即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水质达标率达到100%、乡镇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立标完成率达到100%、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净化设施设备“应配尽配”率达到100%、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消毒设施设备“应配尽配”率达到100%、县级水质中心配置并规范运行比例达到100%、千吨万人水厂化验室配置并规范运行达到100%、千吨万人工程标准化管理达标率达到100%、县级公司统管率达到100%、水质巡检覆盖率达到100%。加大督导帮扶力度,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全面提升工程运维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和专业化水平。

3.加强供排水水质监测。深入分析新国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22)》新要求,充分调查研究,统筹分析水质关键敏感点位,优化调整原有监测点位布局,科学制定覆盖城乡的水质抽样监测计划,提升水质抽检精准化、科学化水平。全面贯彻落实《济南市供排水水质监测管理暂行办法》,发挥市级供排水监测网中心站作用,加强水质数据运用,指导生产,构建“测水质—找问题—提建议—促整改”水质监测服务体系。稳步推进“构建典型污染物的高级氧化深度处理技术体系”等3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实施,完成省重点研发计划“城镇供水水质净化技术装备及“5G数据+”流域水环境管理关键技术研发和系统构建示范”课题结题验收。

4.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水务一流营商环境建设,深化政务服务提升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要求,注重业务协同,提升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巩固提升“水电气暖信”一窗通办成效,探索“水电气暖信”联合受理、联合查勘、联合设计、联合施工、联合验收、联合缴费“六联服务”工作机制,实现“一次受理、一次踏勘、一次验收、一并接入”,实现民生保障从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提升转变。

5.推行水务网格化管理模式。聚焦污水冒溢、管道爆裂、河湖四乱等民生关切,凝聚社会共治力量,注重用好网格联动机制,建立部门联合、市区联动巡查体系,充分发挥街办基础网格员一线优势,组织对水务管网等基础设施进行日常巡检,确保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传递信息,第一时间处置解决。

6.扎实做好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各项工作。切实加强移民安置全过程管理,推进移民安置监督评估,做好移民安置验收工作,全面落实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按时发放移民直补资金,强化移民人口管理,推进移民项目帮扶,加快移民项目实施和资金支付,强化后期扶持资金绩效管理,加强后期扶持项目资产管理,抓好扶持项目监督检查,做好水库移民信访稳定工作,努力促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和谐稳定。

四、紧扣“两个清零、一个提标”目标任务,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促进水环境品质更加健康。

1.全面推进“两个清零、一个提标”。加快推进中心城区雨污合流管网改造,完成500个以上建筑小区、50条以上市政道路雨污分流工程,改造雨污合流管网63.72公里,督导莱芜区、济阳区加快雨污分流工程建设,全市实现雨污合流管网整县制清零目标。坚持专项检查和日常督导相结合,加大城区水体检查力度,继续保持城市和县城建成区黑臭水体清零。依据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3年初步方案,进一步细化制定2024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计划并完成年度改造任务,加快推进华山北、唐冶二期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确保2025年底60%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改造任务。加快《济南市中心城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监督管理办法(试行)》修订工作,强化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绩效考核,进一步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水平。

2.加快城市污水污泥处理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唐冶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设,2024年底前通水运行。同步督导推进引爆区、华山北等污水处理厂建设,进一步提升区域污水处理能力,消除污水冒溢风险。加快长清马山污泥集中处置中心项目建设进度,2024年底基本完成主体工程,2025年12月调试运行,有效提高污泥规范化处置能力。

3.稳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按照“生态为本、注重实效、适度超前、打造亮点”的工作思路,围绕省、市相关任务要求,开展区县调研,分解任务指标,制定推进方案,强化调度督导,加强质量管理,统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选择纳入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集中收集后拉运处理等污水处理模式,选用成熟可靠、适合农村特点和实际的工艺技术,实现有害物质和污染成分有效清除降解,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年度治理任务,实现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占比达到83%。强化已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维的监管考核,督导区县落实“五有”管护机制要求,推行全域统一运维管理,确保已建设施长效稳定运行,巩固治理成果。

五、统筹生态环境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有机统一,持续推进美丽幸福河湖建设,促进水生态系统更加和谐。

1.推动河长制湖长制全面见效。加强河湖长制组织体系动态管理,压实河湖管理保护责任,强化各级河湖长履职尽责。推进山东省会经济圈“1+6”联合河湖长制工作,推动跨行政区域河湖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联防联治,助力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严格水域岸线空间管控,加强河湖巡查,深入推进河湖清违整治常态化规范化,加快推进河湖健康评价,保障重点河湖生态流量,滚动编制实施“一河(湖)一策”,不断加大河湖管理保护力度。启动济南市“泉城最美河湖卫士”“泉城最美家乡河湖”选树活动,大力宣传全市河湖长榜样及河湖治理保护典范。扎实开展效益河湖试点工作,打造不少于1条效益河湖。

2.稳步推进美丽幸福河湖建设。督促各区县按照“谁受益谁建设”的原则和“成熟一段、打造一段”的推进思路,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通过实施防洪治理、生态治理、岸线修复、文化景观提升等内容,统筹推进巨野河、锦阳川等11条美丽幸福河湖规划建设工作,努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美丽幸福河湖。重点推进长清区北大沙河、南部山区锦阳川采取EOD开发模式推进美丽幸福河湖规划建设。扎实推进小清河生态廊道建设。

3.全面加强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制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实施方案》,持续推进济南水土保持工作高质量发展。按照“链接治理水土流失”法,紧密结合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生态保护,重点实施历城马家、章丘白云山等6条国家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重点工程,全力打造长清马山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高标准完成3个省级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示范工程建设。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支持章丘创建国家级水土保持示范县,支持平阴县创建省级水土保持示范县。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治理全覆盖全过程监管,实施水土保持信用评价,尽量减少人为水土流失产生。

六、突出城泉共生发展模式,全面提升名泉景观风貌,促进水文化底蕴更加彰显。

1.持续加强泉水保护开发工作。强化依法保泉、科学保泉、精准保泉,按程序发布《济南市名泉保护总体规划(2023—2035年)》;严格做好泉水保护审查工作;根据气象预测预判和泉水水位变化情况,科学采取保泉措施,保持正常降雨年份泉水持续喷涌。从水源、水质、地层结构、水力联系等方面开展浆水泉重点渗漏带等相关区域补源可行性研究。结合泉域重点渗漏带生态修复规划设计方案,逐步开展店子—二仙等重点渗漏带的生态修复治理,增强泉水补给能力。

2.继续推进泉水景观提升工作。制定发布《名泉认定规范》地方标准,开展对新增名泉的认定工作,按程序报市政府批准后,正式对社会公布。编制济南市泉水保护利用导则,深入发掘市域全部泉水出露点的保护价值和发展潜力,明确“一泉一策”泉水景观风貌打造的技术通则。做好相关区县名泉景观提升调研,稳步推进全市名泉景观提升工作,达到泉池完整、简介齐全、标识统一、文化彰显、景观协调、宜赏宜游的目标。完善建设白泉泉群保护和环境提升建设规划方案,有序推进白泉泉群的整治修复和环境提升。

3.发掘弘扬水务文化。启动《济南市水务志》编纂工作,系统总结2006—2025年全市城乡水务改革发展成就,进一步丰富济南水务精神文化。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和“城市节约用水周”等宣传活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济南水利展馆、锦绣川展馆等水文化载体,大力弘扬水务精神。进一步深化“生态卧虎山”“锦山绣水,润泽泉城”等水文化品牌打造,展现新时代水务人风貌。

七、加大水务项目建设投融资力度,协同推进水权交易改革,促进水经济发展更加繁荣。

1.扎实推进水权交易改革。积极探索水权交易新模式,实现由政府牵线搭桥、企业协议转让向政府—企业、企业—企业间双向交易的模式转变,通过推广“水权交易+合同节水”,完善更加科学、规范和标准化的水权交易流程,规划实施全域工业节水项目,激发用水单位自主节水减排的内生动力。

2.规范水务建设市场。加强招投标监督管理,继续推进招投标全流程电子化,有效遏制围标串标行为,最大限度减少招标投标过程中人为因素影响,切实做到“线下无交易、网上全公开、全程可追溯”。认真贯彻落实水务工程建设管理四项制度,履行建设程序监管职责。

3.切实加强财务审计管理。积极筹措水务发展资金,用足用好一般公共预算、专项债券及国债等财政资金,调整资金支出结构,为水务工作提供保障。完善预算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对各级水务资金进行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严格遵守财务规章制度,加强审计监督,配合做好外部审计和水务稽察,确保水务资金安全规范高效使用。

八、坚持依法管水治水,保障维护良好水事秩序,促进水行政执法更加规范。

1.持续加强水法规体系建设。落实法治政府建设要求,上下联动、高效协同,有序推动法治政府建设。科学谋划、充分论证,在水资源保护、农村供水、二次供水等领域启动地方性法规、规章文件项目。根据立法计划要求,配合做好《济南市水资源管理条例》修正工作及政府规章调研工作。加强行政决策和文件审查,进一步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严格履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等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不断提高决策质量。做好行政规范性文件评估和清理相关工作。

2.持续加强水行政执法。持续以“全领域、高效能”为目标,实现水务全领域常态化执法查处办案,推动水事纠纷预防调处向基层、向源头延伸。深化开展“规范执法、惠企利民”行动,推行涉企柔性执法。加强水行政执法与综合执法部门、公检法司部门协作配合,推动案件移交移送工作更加规范、有效开展,不断提升执法合力和效能。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总结推广水土保持规范化执法试点经验,依托行政执法监督服务平台、行政执法办案平台和山东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行政执法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有序推进节水、水务工程等领域的规范化建设。

3.规范建设项目管理。强化在建工程质量管理,持续推进“抓两头,控中间,一协调”质量管理机制,加大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做到闭环管理,形成长效管控工作机制。认真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系列制度,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严厉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违法行为,切实做好重点水务工程验收,积极探索建立重点水务工程电子档案馆,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市级水务工程电子档案并入馆。

九、立足构建水务全域管理“一张图”,纵深推进数字孪生水务建设,促进水平台运行更加智能。

1.加快推进“数字水务”建设。完成智慧水务平台整体信创适配迁移,完善水务支撑大数据平台、水务应用服务支撑平台、GIS地理信息平台、视频集成平台4大支撑平台。统一山东通和智慧水务两大平台用户组织架构,打通山东通和智慧水务平台单点登录通道,持续推进新建和已建信息系统接入智慧水务平台,破除数据孤岛和数据壁垒,推动全局信息系统大整合。挖掘机关“内部一次办成”事项,重点完成公文制发全流程网办等事项,提高机关运转效率。

2.加快水务工程智慧化改造。积极推进锦绣川水库数字孪生工程先行先试工作,推动建立智能业务应用体系。推进供水系统“智慧化”改造,加快“智慧化”水务建设,实施凤凰路水厂智慧化改造,开展大桥水厂、临空水厂智慧水厂建设,完成20处二供泵房智慧巡检改造。实施中心城区智慧排水系统项目,建立“可知”“可视”“可识”“可预”“可调”的智慧排水系统,实现“数据采集、功能提升,政府监管、全程覆盖,行业生态、转型升级,信息共享、优越便捷”的目标。

3.加强网络安全管理。严格落实党组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调整数据安全责任人名录、网络安全责任人名录和网络安全第一责任人、直接责任人和联络员等人员信息。常态化监测部署在政务云上的信息系统。开展水利工程控制系统全面自查,补齐短板,扎实做好整改工作。严格按照网络安全法和密码法相关要求,完成智慧水务系统、智慧供水系统三级信息系统等保、密评复测以及智慧排水系统三级等保备案和密评工作。

十、强化科技战略支撑,培育发展水务新质生产力,促进水改革创新更加精准。

1.抓好水利科技工作。贯彻落实全省水利工作会议精神,持续推动开展水利科研课题研究,加快在研项目进度,尽快取得成果,全面落实工程带科研制度,以太平水库等新建项目为试点,加大水利科技研发与技术推广经费投入,用好水利科普基地等各级各类平台,加大水利科普和教育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2.打造城市再生水利用配置典型。结合水质净化厂站布局,进一步完善再生水利用系统的厂、网、点格局。全面完成大辛河、小汉峪沟、龙脊河、张马河河道补水工程,启动韩仓河、兴济河、腊山河、南太平河河道再生水补水工程和水质净化二厂、大涧沟、医学中心等泵站工程。落实《济南市再生水利用工作意见》,实行再生水水权制度,将再生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探索建立再生水利用制度体系和激励机制,构建“制度健全、设施完善、监管有力、运营高效”的再生水利用格局。

3.打造城市公共供水漏损治理典型。加快国家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重点城市建设,落实“改旧网、建分区、调压力、增智能”四大任务。改造30处市政供水管线、19个老旧园区;安装流量计29台,完善第一分区和第三分区的三级分区建设;新建DMA分区461个;新建彩石东加压站、小岭加压站,增加管网压力智能调控设备9台;新装、改造智能水表27.8万只。

4.持续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继续做好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灌溉工程及设施维修养护等工作,适时开展农业用水水价动态调整,健全完善工程运行管护机制,强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机制执行落地,巩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成果,做好国家验收准备工作。

十一、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聚力推动党的建设与水务工作融合发展。

1.强化思想政治引领。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精神,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加强政治机关意识教育和对党忠诚教育,奋力推动模范机关建设。

2.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党支部建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深化党支部评星定级管理,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进党建强基赋能,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推进“一支部一品牌”建设,以“水映党旗红”引领形成水务特色党建品牌矩阵,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水务事业高质量发展。统筹抓好群团工作。

3.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突出把好政治关、廉洁关,培养选拔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强化干部教育管理监督,加强引才和招录力度,持续优化队伍结构,统筹用好学习培训、挂职锻炼等各种形式,提升干部队伍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提升机构运行效能,激励干部敢担当、勇作为。

4.强化党风廉政建设。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全面贯彻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会议精神,深化源头治理,加强招投标、水利资金管理使用等重点领域廉政风险防控,坚决查处“靠水吃水”等腐败问题。持续打造“清莲水务”廉政品牌,丰富廉洁文化形式,提升廉洁文化内涵。深化“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警示教育,增强以案为鉴、以案明纪、以案促改,提议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5.强化工作作风建设。持之以恒纠治“四风”,坚决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要求,继续开展纪律作风专项检查,严肃“清莲水务”流动红旗评比,进一步转变干部职工工作作风。落实“项目深化年”要求,重拳整治“躺平式干部”,督促干部职工主动担当作为,坚决不打“糊涂仗”、不当“太平官”、不摆“花架子”。

6.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聚焦解决一些党员、干部对党规党纪不上心、不了解、不掌握等问题,组织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做到学纪、知纪、明纪、守纪。注重运用违纪违法干部警示录、忏悔录、警示教育片以及警示教育基地等开展警示教育,深刻剖析违纪典型案例,让党员、干部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深化党纪党规理解运用,突出对新提拔干部、年轻干部、关键岗位干部等重点对象的纪律培训。把学习贯彻《条例》情况作为年度内民主生活会和基层组织组织生活会对照检查的重点内容,做好整改落实的“后半篇”文章。


  • 上一篇:
  • 下一篇: